贝玉 省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
发布人:王勇  发布时间:2018-09-25   浏览次数:1181

  

去年12月,走在通往教师教育基地录播室的路上,寒风中颤抖的树枝让我想到了徐志摩的诗《北方的冬天是冬天》,“霜鞭,雪拳,冰剑”……今年的5月,站在省赛的领奖台上,看到屏幕上赫然出现的一等奖名单,我的思绪又回到了那首诗,“直耐到春阳……”从瑟瑟冬日到葱葱夏日,一路走来,感触颇多。

在我工作之初,省级、校级的赛课都有参加,获得过校赛一等奖、省十佳大学外语青年教师教学能手。可是时隔十几年,要我再次走上赛场,却怎么也鼓不起勇气。从初赛、复赛再到决赛,长达9个月的备赛,20个教学节段,20个教学设计,还有不到最后一刻不能停止的修改和磨课,随机抽取教学节段的严苛赛制……在保证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,如何在有限的备赛时间里,协调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?在我纠结萌生退意之时,外国语学院的领导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支持。“You are never a loser until you quit trying”,试试又何妨。

  

备赛:工欲善其事时 必先利其器

新课程,新版本,新教材,20个节段对我来说挑战巨大。从课文内容理解,到理清教学思路,从有效的导入到重难点的把握,从课件制作到教学设计,从授课语言的凝练到各环节的起承转合,不断的修改,不断的完善。作为一门全英授课的语言课程,参加这种大文大理的赛事其实并没有任何学科优势,需要考虑跳出语言的层面,让自己的讲解深入浅出。一个节段,五个节段,都不是问题,可这是二十个节段,每节都必须是精品,保证没有短板,才能在现场发挥时无论抽到哪个节段都游刃有余。在保证自己日常教学工作、照顾好女儿的前提下,我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备赛上。从早上9点到下午4点,可以一坐一天。晚上辅导完孩子的功课,再打开电脑,继续思考设计。情绪崩溃——想放弃——回到电脑前,这样的循环一直持续到决赛的前一天。此刻似乎仍然能感受到深夜修改ppt的疲惫心酸;仍然记得为了一个知识点的取舍而苦苦思索,半夜闭着眼睛从床上爬起来开电脑,仅仅是因为睡梦中的灵光一现。

  

比赛:综合素养的自我提升

虽然比赛现场讲的是一节课,但整个赛程考察的是教师讲好一门课的综合能力。要对整册教材融会贯通,在千丝万缕的知识中找到一个点,捋出一条线,由线及面。然后根据讲解的内容,选取恰当的手段进行有效的输入和输出,既要注重趣味性,又要拓展深度,同时还要注意各环节的连贯。20个节段都是如此要求,教师就必须查阅大量的资料,观摩大量的慕课和教学视频。在这个过程中,会顿悟到平时在授课过程中未能注意到的方面,并由此启发思维,激发灵感。一遍遍的磨课过程,其实就是不断地整理讲课内容、调整授课思路。尤其是对于语言课程,对于每个句子,每个单词进行锤炼,力求没有废话,表达地道清晰,这也极大磨炼了我工作的严谨性和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和生动性。经历过录课,复赛抽签讲课,决赛抽签讲课,一步步地离开自己的心理舒适区,迎接一个个的挑战,对于参赛教师的抗压能力也是一种考验,这是一个会让你内心慢慢强大的过程。“不识庐山真面目,只缘身在此山中”,处在备赛的过程中,一个个教学节段和教学设计就像是一棵棵触手可及的大树,树干,树枝,甚至每一片树叶的叶脉都清晰可见;当赛程结束,回望之处已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。一点点的累积,一次次的顿悟,让我对整个的课程有了一个不同维度的把握。都说比赛是对教学水平的检验,而我更倾向于它是对教学技能的锤炼。

  

赛后:总结经验再出发

比赛像是一面放大镜,它会把你所有不在意的细节呈现出来。所以不论是ppt的制作,教学过程的设计,还是教学仪态,甚至服饰和妆容,每个细节都要用心准备。而最好的用心是在日常教学中体现的。对学生用心,学生才会“亲其师,信其道”。一旦用心成为了一种内化的习惯,在省赛的讲台上才能自然的流露,完美的呈现每一个环节。

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基础。比赛中,20个教学节段随机抽取,难免会抽到立意不好讲的题目,这时比设计更重要的就是教师自身的基本功。扎实的基本功会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思路清晰,语言连贯,弥补题目本身的不足。

好的选题和设计是关键。对于我们语言课程来说,当然还是要体现在说上。如何让学生愿意说,而且有话说,这就需要教师在导入环节找到有效的切入点,既要跟学生的实际相关联,又要跟即将展开的话题相吻合。

信息化教学是趋势。在很多选手的课程中,信息化的体现是一个亮点,不仅仅是app等小程序在课堂上的使用,很多VR等新技术也应用在了课堂中。如何把信息化应用于自己的学科中,这也是我以后要努力的方向。